时间:2023-04-21 20:39:59 | 浏览:757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热度的不断升温为中国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支的体育用品业也藉此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基地,体育用品行业也逐步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收入和利润都在不断增长,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4%和9.37%,增长十分迅速。
四大体育品牌企业业绩对比
对比我国四大体育运动品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可以发现:安踏在营收和净利润方面都远远领先于其他三家公司,继续保持着行业领头羊地位,2017年安踏体育实现收入166.9亿元,同比增增长25.1%;实现净利润31.59亿元,同增29.4%。李宁在四大品牌企业中位居第二,2017年李宁实现营收88.74亿元,同比增长10.71%;净利润5.15亿元,同比下降19.91%。361度作为中国领先的运动品牌企业之一,2017年营收同比增加2.7%,达到51.58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13.4%,达到4.67亿元,毛利率达到41.8%。特步在四大体育运动品牌中业绩排名第四,也是四大品牌中唯一一家营收下跌的企业。并且2017年营收首次被361度超越。2017年特步国际实现营业收入51.13亿元,同比下降5.2%;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下降22.16%。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安踏
1991年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在福建省晋江市成立,安踏品牌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安踏已经成为国内体育用品品牌的领跑者。2017年安踏体育实现收入166.9亿元,同增25.1%;实现净利润31.59亿元,同增29.4%。毛利率从48.4%增加一个百分点至49.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7年安踏门店(含儿童店)数量为9467家,比2016年同期的8860家增加了607家,据悉2018年安踏品牌门店数将达到9700-9800家。FILA门店数从2016年的802家增至1086家,2018年FILA门店数将达到1300-1400家。公司旗下的其他品牌DESCENTE、Sprandi、Kolon以及Kingkow均在细分领域拥有独特优势,目前依旧处于门店的快速扩张期。此外,在多品牌布局中,安踏再下一城,收购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成立合资公司可隆。在跑步、拳击、篮球、女子健身、综训、滑雪等品类,安踏的市场份额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增长。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李宁
李宁公司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操王子"李宁先生在1990年创立的体育用品公司。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李宁公司已逐步成为代表中国的、国际领先的运动品牌公司。2017年李宁实现营收88.74亿元,同比增长10.71%;净利润5.15亿元,同比下降19.91%。
2017年公司主品牌李宁实现收入88.18亿元,约占总收入的99.4%,其中鞋类销售额为41.46亿元,占总收入的46.8%;服饰销售额大涨18.7%至41.72亿元,占43.8%;器材/配件销售额5.01亿元,占比5.8%。2017年李宁在中国销售点数量共计6262个,全年累计减少178个,其中零售及批发业务分别为70和108个。自营童装品牌李宁YOUNG业务新增销售点173个,经销商则减少7家至32家。
361°
361°集团是一家集品牌、研发、设计、生产、经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用品公司,其产品包括运动鞋、服及相关配件、童装、时尚休闲等多品类构成,集团成立于2003年,在致力于成为全球令人尊敬的品牌典范精神引领下,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运动品牌企业之一。2017年361°实现收益、净利双双增长,收益更是自2013年度至今连续5年增长。2017年度361度实现营收51.58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4.67亿元,增长13.42%。
目前361度旗下拥有361°、361°童装、ONEWAY(仅限于大中华地区)三大体育运动品牌,分别针对国内大众、儿童及高端户外运动市场。报告期内,集团共开设5,808间核心品牌门店,其中约80%为独立街铺。近73.5%的门店位于中国三线或以下城市,一线城市门店约占8.3%,二线城市门店约占18.2%。
从品类看,鞋类、服装及配饰产品的收益分别增长4.6%及1.1%,而配饰却下降18.5%。鞋类产品是目前集团业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7年鞋类产品占总收益约44.7%。值得注意的是,童装业务、电商业务均获得高速增长。业绩数据显示,361°童装2017年度收益为7.11亿元,增长9.2%,占本集团收益的13.8%。电子商务业务则呈指数级增长,2017年收益达3.99亿元,占集团总收益约7.7%。
特步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体育用品企业之一,于2008年6月3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以“运动时尚”的独特定位为消费者带来了“非一般的感觉”。2017年特步国际实现营业收入51.13亿元,同比下降5.2%;实现净利润4.46亿元,同比下降22.16%。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特步有约6000家零售店的分销网络,全面覆盖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及直辖市,并通过其独家总代理商管理其分销网络。较上一年度净减少800家。2017年特步国际电子商务占特步整体收入逾20%。2018年特步计划新增300多家店面,童装分店会由以往的250家增至400家。电商比例将大幅提升。未来两年内,特步计划开设最多10家其直接运营的特步旗舰体验中心。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热度的不断升温为中国体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支的体育用品业也藉此实现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基地,体育用品行业也逐步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
观察者网讯(文/胡毓靖 编辑/庄怡)国产体育品牌迎来了一个华丽的“收获期”。 过去一年,疫情管控常态化、顶级体育赛事拉动、国潮热度持续攀升、国民健康运动意识加强,国产体育品牌也抓住机遇乘风而上。近日,李宁、361度、特步国际、安踏体育等国产
户外运动浪潮之下,始祖鸟今年在国内销售火爆,与此同时,有着安踏体育“现金牛”之称的斐乐逐渐失去了高增长。斐乐业绩失速,谁将成为下一个继任者,撑起安踏体育的半边天?是定位高端消费的始祖鸟,还是业绩增长稳健的迪桑特,亦或者是其他品牌?斐乐业绩“
注:各大公司财政年度的起始时间不同于自然年,因此会出现财政季度、年度等与自然年不一致的情况。各家公司可能会按照每季度、每半年的频率公布业绩情况。体育服装和用品
5月10日是第六个“中国品牌日”,品牌的力量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多个品牌榜亦于近日相继发布,从不同维度诠释品牌的影响力。其中不乏泉州品牌的身影,彰显了泉州制造的影响力与美誉度。5月7日,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中国品牌》杂志主办的第五届
11月4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本届进博会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设置了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据了解,该展览面积7300平方米,吸引了耐克、尤尼克斯、亚瑟士、迪卡侬、任天堂Switch、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F1电竞等众多国际知名体
2021年以来,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Euromonitor数据,耐克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2020年的25.6%下降至2021年的25.2%;阿迪达斯中国由17.4%下降至14.8%。国产运动品牌迎来行业新机遇,安踏的市
作者:Amy大雯普通人看营销,高阶玩家看趋势。对于运动户外行业,头部效应明显,耐克、阿迪、安踏、李宁、Deckers、特步,基本占据了国内运动户外的金字塔顶端,更容易通过分析它们看清行业大趋势。消费者更重视什么?疫情后如何刺激消费?如何找准
要说服装行业中的最强细分赛道之一,运动服饰的增速快如其名。从北京冬奥会谷爱凌掀起一番冰雪运动热潮到现在疫情期间居家健身操成为“刘畊宏女孩”,运动服饰也更加收到消费者的青睐。从各品牌2021年度财报来看,在大中华区中Nike、Adidas、安
红周刊丨李洪力国产运动品牌“双雄”正面临成长性难题,库存高压让两者急需新途径化解。虽然高端化与国际化一直是两者共同目标,但血液中的大众化品牌基因让它们在短期还很难改变。近日,国产运动品牌“双雄”安踏体育(02020.HK)和李宁(02331
“晋江小厂”出身的安踏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踏实现总营收259.7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5.88亿元。这也让安踏总收入首次超越耐克中国,问鼎中国运动鞋服品牌老大的位置。安踏之所以能够超越一众国产运动品牌,核心在于企业形成了
界面新闻记者 | 覃思悦 顾乐晓界面新闻编辑 | 石一瑛2023年3月中旬开始,港股上市的四大国产运动品牌陆续进入“年报季”。3月16日午间,361°率先发布2022年全年业绩,以69.61亿元的营收,继续打破历史营收纪录,同比增长17.3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侯隽) 2022年的夏天,全球运动品牌的排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6月27日,全球运动品牌一直排名第一的耐克公布其截至今年5月31日的2022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其中2022财年耐克全年营收达467亿美元,同
每经记者:黄博文 每经编辑:杨军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报季,上市公司纷纷交出了成绩单,向投资者们“秀肌肉”。引人注目的是,安踏体育2022年营收增长8.8%,已达536.5亿元,首次超过了耐克中国。尽管相比2021年收入38.9%的增速有所放缓
记者 | 乔启迪编辑 | 石一瑛2022年3月中下旬,国产运动品牌陆续公布2021年全年财报,李宁品牌和安踏品牌以接近六成的涨幅,带动国产运动品牌,奔向营收千亿大关。3月18日,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发布年报,集团年营收首次突破两百亿,达人民